首页 > 生活 > 问答 > 生活经验 > 2016房贷计算器,贷款利率2016月供计算器

2016房贷计算器,贷款利率2016月供计算器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4 10:58:15 编辑:生活常识 手机版

1,贷款利率2016月供计算器

贷款月供计算公式: 等额本息计算公式: [贷款本金 × 月利率 × ( 1 +月利率)^还款月数] ÷ [( 1 +月利率)^还款月数- 1 ] 等额本金计算公式:每月还款金额 = (贷款本金 / 还款月数) + (本金 — 已归还本金累计额) × 每月利率

若申请的是招行贷款,要计算贷款利息或者每月还款金额,需要知道贷款本金,贷款期限,还款方式,贷款年利率。若上述信息都确认到,可以通过我行贷款计算器尝试计算,登录招行官网右下方找到“理财计算器”--“个人贷款计算器”可以计算。

2016房贷计算器,贷款利率2016月供计算器

2,房贷款计算器2016

房贷利率计算: 一、计算利息的基本公式 储蓄存款利息计算的基本公式为:利息=本金×存期×利率 二、利率的换算 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三者的换算关系是:年利率=月利率×12(月)=日利率×360(天);月利率=年利率÷12(月)=日利率×30(天);日利率=年利率÷360(天)=月利率÷30(天)。使用利率要注意与存期相一致。 三、计息起点 1、储蓄存款的计息起点为元,元以下的角分不计付利息。 2、利息金额算至厘位,实际支付时将厘位四舍五入至分位。 3、除活期储蓄年度结算可将利息转入本金生息外,其他各种储蓄存款不论存期如何,一律于支取时利随本清,不计复息。 四、存期的计算 1、计算存期采取算头不算尾的办法。 2、不论大月、小月、平月、闰月,每月均按30天计算,全年按360天 计算。 3、各种存款的到期日,均按对年对月对日计算,如遇开户日为到期月份所 缺日期,则以到期月的末日为到期日。 五、外币储蓄存款利息的计算 外币储蓄存款利率遵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利率执行,实行原币储蓄,原币计息(辅币可按当日外汇牌价折算成人民币支付)。其计息规定和计算办法比照人民币储蓄办法。

2016房贷计算器,贷款利率2016月供计算器

3,贷款平台哪个靠谱容易通过?_

借呗、360借条、够花和好期贷比较容易通过用户的贷款申请。但是贷款平台最终是否通过用户的贷款需求,取决于用户当前的个人资质,用个人资质越高(学历越高,工作和收入越稳定,征信记录越好,负债越少),贷款平台就越容易通过用户的贷款申请,反之则越不容易通过。

贷款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按一定利率和必须归还等条件,出借货币资金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简单通俗的理解就是需要利息的借钱。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将所集中的货币和货币资金投放出去,可以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对补充资金的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银行也可以由此取得贷款利息收入,增加银行自身的积累。借呗、360借条、够花和好期贷比较容易通过用户的贷款申请。

借呗是蚂蚁金融服务集团依托支付宝推出的信贷服务,上线于2015年4月17日。借呗能为通过蚂蚁金服综合评估的支付宝用户提供贷款服务,贷款金额受评估影响,一般1000-300000元不等。

360借条是360金融旗下个人及小微信贷平台,于2016年9月上线。它基于360大数据对客户信用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即时到账的消费贷款。

“够花”是海尔消费金融推出的面向社会化人群的现金贷产品,通过够花APP平台为用户提供现金贷业务的移动终端入口;用户在够花APP平台实现从注册、借款,还款,再贷,追加贷的循环贷款服务,持续经营借款用户,满足互联网用户在线金融需求,提供金融服务;够花产品主要面向具有小额现金消费需求的互联网用户,一次授信成功,可循环使用的现金类消费信贷产品 。

利息是指借款人为取得资金使用权而向贷款人支付的报酬,它是资本(即贷出的本金)在一定期间内的使用价格。贷款利息可以通过贷款利息计算器详细的计算出来。在民法中,利息是本金的法定孳息。

2016房贷计算器,贷款利率2016月供计算器

4,2016最新房贷款利率计算器

贷款月供计算公式: 等额本息计算公式: [贷款本金 × 月利率 × ( 1 +月利率)^还款月数] ÷ [( 1 +月利率)^还款月数- 1 ] 等额本金计算公式:每月还款金额 = (贷款本金 / 还款月数) + (本金 — 已归还本金累计额) × 每月利率

登陆工行网站 http://www.icbc.com.cn/icbc/首页---左侧金融信息下【存贷利率】---理财计算器----选您需要的就可以了。以下是最新的贷款基准利率,各家有不同的上浮。

            种类  项目
年利率%
 一、短期贷款
六个月(含) 5.60
六个月至一年(含) 6.06
 二、中长期贷款
一至三年(含) 6.10
三至五年(含) 6.45
五年以上 6.60

5,2016年商业贷款计算器

买房贷款利率计算方法是: 一、计算利息的基本公式 储蓄存款利息计算的基本公式为:利息=本金×存期×利率 二、利率的换算 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三者的换算关系是:年利率=月利率×12(月)=日利率×360(天);月利率=年利率÷12(月)=日利率×30(天);日利率=年利率÷360(天)=月利率÷30(天)。使用利率要注意与存期相一致。 三、计息起点 1、储蓄存款的计息起点为元,元以下的角分不计付利息。 2、利息金额算至厘位,实际支付时将厘位四舍五入至分位。 3、除活期储蓄年度结算可将利息转入本金生息外,其他各种储蓄存款不论存期如何,一律于支取时利随本清,不计复息。 四、存期的计算 1、计算存期采取算头不算尾的办法。 2、不论大月、小月、平月、闰月,每月均按30天计算,全年按360天 计算。 3、各种存款的到期日,均按对年对月对日计算,如遇开户日为到期月份所 缺日期,则以到期月的末日为到期日。 五、外币储蓄存款利息的计算 外币储蓄存款利率遵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利率执行,实行原币储蓄,原币计息(辅币可按当日外汇牌价折算成人民币支付)。其计息规定和计算办法比照人民币储蓄办法。

商业性住房贷款万元等额本息月供表 年限 月 基准利率 0.75倍 1.1倍 年利率 月供 年利率 月供 年利率 月供 1 12 5.85 859.98 4.39 853.28 6.44 862.69 2 24 5.85 442.53 4.39 435.99 6.44 445.19 3 36 5.85 303.54 4.39 296.98 6.44 306.22 4 48 6.22 235.86 4.67 228.80 6.84 238.72 5 52 6.22 194.35 4.67 187.20 6.84 197.26 6 64 6.40 167.62 4.80 160.12 7.04 170.68 7 84 6.40 148.01 4.80 140.40 7.04 151.12 8 96 6.40 133.37 4.80 125.65 7.04 136.54 9 108 6.40 122.05 4.80 114.21 7.04 125.27 10 120 6.40 113.04 4.80 105.09 7.04 116.31 11 132 6.40 105.72 4.80 97.66 7.04 109.05 12 144 6.40 99.67 4.80 91.49 7.04 103.05 13 156 6.40 94.59 4.80 86.29 7.04 98.02 14 168 6.40 90.27 4.80 81.86 7.04 93.76 15 180 6.40 86.56 4.80 78.04 7.04 90.11 注:此利率自2010年12月25日起执行,此表仅供参考,贷款时以合同为准。 这里有商业贷款计算器啊,这里有商业贷款计算器,我还是找不到商业贷款计算器,到处问哪里有的话告诉我商业贷款计算器的网址吧,商业贷款计算器挺难找的,我现在真的需要商业贷款计算器,谁要是可以找到商业贷款计算器,就告诉我商业贷款计算器网址吧,谢谢告诉我商业贷款计算器,找到商业贷款计算器挺不容易的啊,这儿有商业贷款计算器啊,这里有商业贷款计算器,我还是找不到商业贷款计算器,到处问哪里有的话告诉我商业贷款计算器的网址吧,商业贷款计算器挺难找的,我现在真的需要商业贷款计算器,谁要是可以找到商业贷款计算器,就告诉我商业贷款计算器网址吧,谢谢告诉我商业贷款计算器,找到商业贷款计算器挺不容易的啊,谢谢啊

贷款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按一定利率和必须归还等条件出借货币资金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 给你推件《小照治》这个博客看下,供参考你可以选择看看的! 等额贷款分为:等额本息贷款及等额本金贷款。 等额本息贷款与等额本金贷款相比,在正常还款情况下,等额本金贷款能节省很多利息。 1、等额本息贷款:采用的是复合利率计算 2、等额本金贷款:采用的是简单利率方式计算利息。 3、因此,在传统还款方式下,贷款周期越长,等额本息贷款就要比等额本金贷款产生越多的利息。 所以,如果借款人无法调整(或选择)还款方式的话,贷款周期越长的借款人,越应该选择等额本金贷款。 基本每个银行都有贷款,只是方式不一样,需要的资料不一样,利息不一样。

6,杭州楼市的大周期:牛短熊长,愿赌服输_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叁里河(ID:Sanlihe1),作者:江大桥

“阿里系的审批肯定是最容易的。”前几天汇丰银行杭州嘉里中心老Z告诉我,他最近被派去转塘云栖小镇和淘宝城驻点,给那里的阿里系员工讲解各类政策和流程。老Z觉得,余杭尤其是淘宝城附近的二手房成交有所回暖。同时,就最近杭州银行老Y提供的消息来看,虽然按揭业务体量有下降,但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夸张。

楼市行情好不好,开发商最有感觉。比如某房企年末推出的“冲冠就送5万”。推文中写道:即日起至2018年12月30日期间,凡认购并成功签约杭州指定房源的客户,若拿下2018年度在杭房企权益榜第一,即可获得5万元购房抵用券。

机场快轨、亚运村和地铁,似乎都已经撑不住杭州的房价。

比如之前望江地块的首秀。仅6轮报价后,便由滨江集团溢价2%拿地,成交总价约26.2亿元,成交楼面价29976元/㎡。浙江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荆海燕评价:“这个底抄得又准又稳。”

据乐居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5日),11月杭州共有92个楼盘加入摇号,总房源量达12747套,总登记人数与流摇楼盘总数也随之大幅上涨,分别达到40614人、43盘,中签率飙升至22.83%。6月份有楼盘摇号中签率仅为3%,与此前“万人摇”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甚至9个楼盘“0人报名”。

“金九银十”的惨淡之后,11月的杭州楼市有了回暖的迹象。11月杭州商品房共成交了10741套,成交均价28076元/㎡。相比10月成交的8860套,增加了1881套,环比上涨21.23%。二手房成交3558套,超过9月的3330套和10月的2938套,但和近两年各月成交量相比,仍处于低位(除2018年2月受春节影响成交量仅为2842套)。

杭州网的标题更加夸张,“70%二手房下跌,跌幅......”

数据显示,跌幅最高的超过了30%,如滨江的顺发倾城之恋,萧山的尚美名府、天都花苑、湘湖家园,余杭的佳苑玉都枫景等。主城区相对抗跌,经济适用房相对较差,丁桥、萧山、余杭板块跌得比较多。当然也有逆势涨的,比如余杭的瑞金华丽嘉苑和天府家园的涨幅达到了30%和18%。

就钱报数据来看,翠苑、景芳、朝晖等老小区较多的区域,如果没有很好的学区概念,也出现较大降幅,与6月份相比约下降了17%左右。拱墅区的大浒东苑从9月的4万元/㎡,跌至10月的3万元/㎡,跌幅达到25%;三里亭苑四区,9月成交均价还在4万元/㎡以上,但10月成交均价只有3.5万元/㎡;景芳五区也是从4万元/㎡下跌至3.5万元/㎡。

“以价换量”是之前我们对于一线和准一线城市楼市的判断,而这一行情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至少在2019年会是如此。

2017年杭州国土资源局公布了《2017-2019年杭州市区供应三年滚动计划汇总表》,2017年~2019年三年杭州市区计划出让住宅用地354宗,总面积24196亩。三年内杭州市区每年稳定推超100宗住宅用地,主城区、萧山和余杭依旧是供应大头,占总体出让计划的84%。

2017年,杭州市区共出让土地168宗,其中涉宅地(含1宗租赁住房用地)93宗。合计出让面积586万平方米,同比2016年增长4.9%;成交金额2025.4亿元,同比增长24.7%。2017年,杭州十区共出让土地193宗,总出让金额为2181亿元。仅次于北京,位列全国第二。

年初,杭州推地计划是,十区拟出让土地253宗,面积超15000亩。2018年上半年,杭州市区共出让51宗涉宅地,可建面积57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8.8%,占市区土地总可建面积的72.8%。根据杭州市国土资源局数据,截止10月31日,主城区出让经营性用地3019亩,成交总额1047亿元,目标完成率131% 。

今年前11个月,杭州“卖地”收入达2452亿元,在50大城市中居于首位。同时,土地成交溢价率的大面积下调。

如果杭州完成三年2.4万亩(1600万平方)的土地供应规划,按2.5的容积率,单套平均100平米计算,未来三年将有近40万套新房。而过去3年新房销售总计不过35万套,还是在2015和2016年新房销售创历史记录的前提下。

而10月,挂牌销售的二手房已经增至6万套,成交量却同比下降达30%以上。

就钱报数据来看,选择货币化安置的居民户数比例,从去年的55%下降到了今年的43%。就笕桥街道的征收数据来看,去年货币化安置比例最高的社区比例达到47%,而平均占比也超过30%。6月全部完成签约,其中货币化安置的占比不到20%。

“过去,杭州房屋被征收人在选择实物安置和货币安置两种补偿方式时,选择实物安置占大多数,货币安置的比例大多在10%以下。”相关部门在之前的采访中提到。

货币安置的百分比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新房和二手房的成交。

“至亚运会之前,杭州楼市已不具备继续上涨的客观调价,逐月阴跌将是大概率事件,郊区等前期涨幅过大的板块将会迎来一次调整。”19楼有网友在今年4月的时候预测到了。

对于长期浸淫杭州楼市的老手来说,做出这个预测并没有那么难。

杭州房价曾经到过全国第一。2010年,杭州的房价曾超越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位居全国房价榜首,每平方米均价25840元。之后杭州楼市进入了5年调整期,阴跌不止。直到G20、阿里、亚运会等概念撑起了新一轮涨幅。

2010年,未来科技城板块均价在18720元/平方米,逐年往后是2011年的13380元/平方米,2012的11102元/平方米,到了2015来到14937元/平方米,随后逐年走高。安居客数据显示,2016年年底未来科技城板块房价来到17356元/平方米,2017年到了25122元/平方米,2018年32952元/平方米。

再往前,是2000年的温州炒房团。《楼王》杂志2004年的文章提到,2001年夏季,温州炒房团杀入杭州,当时杭州房价每平米4000元左右,只用了几个月,每平米房价就上扬1000元到2000元不等。而到了2002年年底,房价已涨到每平米6000元到7000元。然后一直沉寂到了2008年。

可以看到,杭州楼市体现出非常明显的“牛短熊长”“冲高回落”的特征,牛市最多两年,熊市阴跌可以长达五年。牛市追高的买家,到手不满二(两年)熊市就出现了,导致套现难,套现贵。

这有别于“熊短牛长”的北京和“指数型上涨的”厦门。10年里,厦门房价增长超过500%,北京超过了300%,而杭州只有173%。

这其中的奥妙藏在土地供应里。杭州楼市的禀赋曾经和厦门一样,旅游型城市,背靠民营经济大省,藏富于民,土地供应又极其有限,方便地方政府对楼市进行基准调控,高度控盘。

但是在王国平时代的后期,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战略打开了整个杭州。加入余杭萧山的300多万人口之后,杭州市的人口几乎翻番。尤其是2017年临安撤市设区后,杭州市区版图由4876平方公里扩大到8003平方公里,东西南北四面出击,版图面积已经超过上海,达到深圳的4倍。

2018年9月12日,厦门岛内断供5年后,首次出让地块。2017年, 厦门全市共出让经营性用地48宗,成交45宗(3宗加油站地块流拍),成交土地面积159.07万㎡,总建筑面积279.15万㎡,总成交金额为424.11亿元。虽然数量多但规模小,总供应量仍处于低位徘徊,商住用地仍紧缺,仅完成年初供应计划的67%。

2017年,杭州市区的这一数据为586万平方米,大约是厦门的4倍。

北京也不一样,之前我们提到过,在2017年之前,北京几乎年年都完不成年初定下的供地计划。2014年北京市计划供地总量为5150公顷,实际完成建设用地3161公顷,完成了计划的61.4%;2015年计划4600公顷,实际完成2300公顷。2016年更惨,计划供应总量4100公顷,住宅用地1200公顷,完成度仅仅超过18.2%。

2015年,杭州市区(含萧山、余杭)总出让面积为377.37万方,总成交金额为630.54亿元,2016年这些数据为531.7万方,1597.7亿元,2017年为586万平方米,2025.4亿,首次突破2000亿创历史新高。

现在的杭州楼市,从土地供应的角度来看,已经和南京、武汉、成都等新一线省会城市高度相似了,而且政策余地更大。

2017年出让的586万平方米,是杭州近5年来的第二位,仅次于2013年的894.4万平方米。而这两年,刚好是之前提到杭州楼市的波峰。再看2018年上半年杭州的575.3万平方米,都算得上是“高位出货”。

高位出货的结果就是第二年新房供应量大增,开发商抢跑,二手房时间自然就阴跌不止。但是对于杭州市政府来说,土地出让金落袋为安,又完成了房地产调控的政治任务,可谓是一举两得。

杭州政府的精明是不可复制的,这个城市的土地出让金可以在五六百亿和两千亿之间来回钟摆,因为杭州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更小。

2017年杭州全年财政总收入2921.3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67.42亿元,预算收入大于开支,这一点“兄弟城市”南京表示望尘莫及。拆开结构来看,体现个人收入的个人所得税领跑整个新一线,几乎是武汉的两倍。占预算收入的比例接近10%,和土地增值税加房产税的总额持平,这是其他新一线城市做不到的。

即便是土地出让首次突破2000亿的2017年,杭州也并未出现在2017年一二线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占政府性基金收入比重的前17位。而同为省会的武汉、成都和西安,都位于榜单之上。

图片转载自:“丁祖昱评楼市”

在人保资产信用评估部的《从财政收入结构看我国地方政府应对房地产调控的弹性》报告中提到:

“政府性基金收入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贡献分别达87.68%和 84.68%,这意味着目前地方财政总收入中25%源自土地出让收入。”

这么看,杭州土地出让收入在地方财政总收入中的占比低于25%。

我们之前讲过,投机客、政府、地产商、刚需、银行对房价下跌的承受能力是递增的。过去几年银行由于首付的存在,利率的上浮,可以承受超过50%的房价下跌。但是地产商和政府高度绑定,政府又能轻易干预楼市,这导致地方的财政状况直接决定了楼市的底部状况。

杭州地方政府由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更低,虽然牛市卖地很多,一旦牛熊转换,对房价下跌承受能力反而更强,所以可以阴跌数年不加干预。

这次正好让你们赶上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虎Cares

双12巨额福利来啦!

全天店铺满200-20,优惠叠加,封顶满1000-100

优惠仅限今日暖身保命要从速

又暖又酷又轻盈的

冬日内搭&御寒神器—「小空翼」

双面抓毛双层保暖,不尴尬不怕外露

就像身披一套“薄的羽绒服”

全天优惠价¥155/套,立省33元起!

点击图片直达小程序

7,中国人都因为什么事要“假离婚”?_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

作者|甄苗条 编辑|曹虎虎

凤凰WEEKLY

假离婚,可能才是检验夫妻真爱的唯一标准。

快到开学季了,石家庄的家长很忙碌,不是忙着赚钱买学区房,也不是忙着陪孩子一天跑5个兴趣班,而是忙着离婚。

“平时一天只有5、6对,现在一天办了18对。”石家庄某区婚姻登记处的工作人员也感到惊讶。

因为当地“幼升小”规定,父母和孩子3人的户口必须在一处才能上片内学校,否则只能接受调剂。

谁知道会被调剂到什么不靠谱的“菜场小学”(指没有门槛的、且教学质量堪忧的学校)?

为了让孩子顺利入读好学校,户口异地的夫妻因此办了离婚手续,准备等孩子入学后再复婚。石家庄市婚姻登记处的离婚量因此翻了3倍。

靠离婚来解决问题,似乎成了“中国特色”。

越深入了解“假离婚”现象,我就越感到惊讶,怎么这么多问题,都可以用同一招解决?

当我们想绕过政策的时候,

我们就离婚

曾经,我以为下面这种摩肩接踵、神情焦虑的场景,只会出现在医院挂号大厅、春运候车厅、早高峰换乘站。

直到我看到这幅图片的来源——《贵阳云岩区村民扎堆离婚 9旬翁坐轮椅排队》。

是的,通过假离婚,捡到了真便宜。一户变两户,能确权的房屋面积直接翻倍。

这年头,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机智的国人发明了“假离婚”大法,包括但不限于买房、上学、拆迁。

这些案例的背后,是疯狂的大众,也是无奈的大众。

· “咱们离婚吧!能多买套房呢,还省钱”

说起房价,谁人都能掬一把辛酸泪。

面对疯狂的房地产市场,和朝令夕改的限购政策,中国人发现,即使凑齐了6个钱包,也买房无门。

经济学家建议,如果年轻夫妇有条件,可以用双方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共六个钱包合起来支付房子首付。

多地多城都出台了限购新规,比如长沙和武汉都规定,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户籍家庭进行限购。

由于国人的安全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房子,所以无论限购政策怎样变化,人们总会想着:怎样才能多买一套房子攒在手里?

因为撼不动大树,最后,我们选择了从自身下手:

上海一对结婚6年的夫妻,听闻“下月1日将开始限购”的消息,急忙动身,在本月30号这天赶到了民政局办离婚。

对于离婚程序,他们显然是陌生的。

丈夫临时在手机里搜“自愿离婚协议书范本”,妻子手机里还收到了房屋中介的贴心提醒:大姐,您和先生务必明天之前办完离婚,不然就是二套了。

像他们这样赶末班车的人,不在少数。

南京2016年限购政策施行首日,340对夫妻离婚,是去年同期的3倍。

郑州2016年限购后首个工作日,201对登记离婚,是去年同期的2.2倍。

2016年8月26日上海曾传出“9月1日将开始限购”的假消息,27号开始,前来离婚的人络绎不绝。

由于人数太多,甚至一度采用了“离婚限号”,杨浦区民政局一天离婚登记仅放50个号;静安区的规定是周一、周四、周五放50个号,周二放90个号……

即使官方辟谣说1号不会出新政,但不相信的人多得是:“你怎么知道新政不会在9月2号出呢?反正办结婚就在隔壁,过两天再复婚就行了呗。”

很多离婚后的夫妻,把已有房产划到一人名下,另一人就能轻松获得首套房的名额,绕过限购。

我听过最夸张的例子,一个人家里有2套商铺,4套住宅。其中有2套是限购之后入手的,且都是首套首贷,目前在考虑入手第5套房。

没错,离婚买房更经济实惠的一点是,首套房的首付比例更低、贷款利率优惠更多!

拿北京举例,二套房首付比例不低于60%,也就是一套1000万的房子,首付要600万;而首套房的最低首付比例不低于30%,只用300万就能拿下。

据《经济参考报》的数据,2016年北京9·30新政前,同样是300万贷款,首套房享受最低85折利率,二套房则是按基准利率的1.1倍计算。最后,前者支付的利息约为226万,后者约为306万。

一次“假离婚”,光利息的差距就相当于一个拿平均工资的职工“不吃不喝干10年”。

80万的差价,足够驱使无数夫妻“占领”民政局了。

· “离婚证才9块钱,赶紧离了好拆迁!”

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拆迁,当然也有为了拆迁款奔走钻营的家庭。

之前南京某村庄拆迁,该村的离婚率瞬间飙升到了惊人的90%。

随机在街头碰到的78岁大爷,也毫不扭捏地说:我也离了。

当被问到“不怕闹笑话吗?”大爷双手背在身后,悠闲地踱着步答道:一百岁也照样离。

村里共160多对夫妻,除了在机关工作的人以外,上至八十多岁老两口、下至刚结婚不久的小夫妻,绝大多数都离了婚。

真是一座让丘比特自惭形秽的村庄。

但短暂的假离婚,能换回长久的、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离婚后能多出来的一户,这意味着多拿70平方米的房屋面积,以及13.1万补偿款。

拆迁政策并非对“假离婚”的招数毫无预料。政策规定,协议离婚五年以上的,才可以按两户来算。

这怎么办?谁能五年前料到这个村要拆迁啊?

别着急,别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规定里只提到了协议离婚要满五年,但没说诉讼离婚也要满五年呀!

瞅准这个空子,一家法律服务所闻风而动,到村里现场办公,来一对,保你离一对,还离得正好绕过规定。

法律服务所收取的费用,也从往常的5000元,上涨到15000元。但这比起离婚带来的好处,简直不值一提。

至于这种钻空子的行为有什么后果,这位带领全村夫妻,走向离婚这条“康庄大道”的法律工作者说了:

好贴心的安慰,这家服务所值得五星好评!

除了之前提到过的孩子入学、规避限购、贷款优惠、拆迁分房,中国式假离婚还在许多方面,发挥着作用:

为了给超生的娃上户口,假离婚↓

为了逃避债务,假离婚↓

为了孩子有北京户口,假离婚再假结婚↓

为了减免房屋过户费,先假离婚,再让老公和弟媳假结婚↓

可以说,国人已经把离婚玩出了新高度。这种交互式反复性的假离婚,让我不由脑补了100集狗血家庭伦理剧。

一站式假离婚服务,你值得拥有

房子意味着什么?是钱,是生存空间,是底气啊。

户口、入学资格意味着什么?是资源,是起点,还是底气啊。

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更容易地得到这些,谁都难保不会被“捷径”所诱惑。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买卖。

· 售楼处化身离婚代办点,离婚买房一条龙

限购令一出,不止有意向的购房者心里一惊,售楼处恐怕也有不小的“地震”。

但是,只要胆子大,二套分分钟变首套。

天津一对新婚夫妻去看房,由于男方名下已有一套房,面对二套房高达60%的首付比例,他们迟迟下不了买房的决定。

见此状,“贴心的”售楼人员给出了解决方案:我推荐你们先去离婚,让女方单身买房,首套房的首付只要30%。

这对小夫妻辗转了好几个售楼中心,售楼人员都没有推荐房型和价位,一上来就是:赶紧离婚!

看小夫妻还在犹犹豫豫,她趁热打铁:“上个礼拜就是听了我的建议,两对中年夫妻离婚了,房子也买下来了。”

其中一位售楼小姐路子更野,她说,只要交800块,她能办一套假的离婚手续,而且银行那边有“自己人”,保证能蒙混过关

深圳石女士也遇到了同款售楼中介,称交5000元就能办假离婚手续

售楼中介以一己之力,贯通了离婚、买房一条龙服务。

· 假结婚中介:5万块和本地大爷结婚

假离婚是门生意,假结婚同样也是。

不少人受政策限制,没有买房资格。介绍“假结婚对象”的中介应运而生。

他们手握真实且丰富的本地人资源:花5万能配对到4、50岁左右的对象,10万能配到更年轻的。

他们操作流程严谨:先签婚前财产协议,然后领结婚证、购房、更名、离婚。毫不拖泥带水。

有时候,他们还“自产自销”。上海一个80后中介,不惜跟外地客户假结婚,一次可净赚6万到8万。

几年下来,这位80后有了4段婚史,连70多岁奶奶都曾是他的服务对象。

上海另一个中介说他已经结三次婚了,一次办准生证,一次办签证,还有一次办投靠居住证。

除了个人单打独斗的,还有成立公司团伙作战的。

看看新闻的记者调查发现,一家名叫雄飞教育的公司,利润的大头居然来自班里各种假结婚业务。

雄飞教育的工作人员展示了一摞结婚证,粗略一数就有30多本

办理假结婚业务,竟成了这些人致富的新商机。

除了离婚,没别的办法?

这些年来,我们见识了太多形形色色的假离婚案例,它们出现在新闻里,或者就在我们身边。

北京2016年的复婚数据为22607对,比2014年暴涨了131%,异常的数据背后,畅销的“假离婚”大法难辞其咎。

为了买房,为了拆迁,为了上学……理由千千万,传得最神乎其神的,还属下面这个:

图源:知名娱乐记者萝贝贝

这些假离婚的人中,有的是刚需,他们被政策框住,情急之下选了“捷径”。比如那些着急让孩子入学,只得先去离婚的父母。

在这种语境下,中国式假离婚可能就是无奈之下的抗争之举。

对他们来说,如果面前的规定不是那么棘手、稍显无理、一刀切,也许他们从未想过要拿自己的婚姻状况做文章。

但大多数人,则是基于种种复杂的考量、算计,最后选择了假离婚。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站在道德高地,去指责这部分受利益驱动的人,因为从某些方面来说,他们已经付出了代价——

毕竟,虽说是“假离婚”,但那张离婚证可不是假的。

办下来的是真离婚证,财产分割也是真的。万一假戏真做,可就真的无处讨说法了。

不信,你看看《我不是潘金莲》。说好了假离婚以逃避计划生育、多分一套单位房,结果复婚没等到,丈夫却跟别人结了婚。

女主角李雪莲走了10年告状路,只为证明,那次离婚,真的是假的。

转载自凤凰WEEKLY(公众号ID:phoenixweekly)

- END -

推荐阅读

↓ ↓ ↓

无性婚姻一年,才发觉他出轨了,狠不下心离婚,我该怎么办?

男人一旦出了轨,婚姻信任的修复,为什么那般难?

结了婚的人,为什么还要去外面找“真爱”?

我赚钱养家,出一次轨又怎么了?”

老公出轨不愿回头,“小三”故意晒朋友圈秀恩爱刺激我,我该怎么办?

原谅一个不知悔改的出轨伴侣,你可知痛苦的是自己?

他出轨了,却希望我和第三者“共存”,不然就离婚,我该怎么办?

马上咨询,立即回答

婚姻情感问题咨询、离婚维权问题、小三劝退问题......请加中国首席“维情维权专家”舒心个人微信:wqshuxin1,立即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长按可复制,或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添加)

8,长租公寓的罪与利_

虎嗅注:凡把人的生命和健康当儿戏的,其心可诛,无论哪行哪业。长租公寓暴露出的这些个甲醛超标问题其实过去一直不断有住户反映,但为什么长租公寓们还能无视之?一切皆为利往。本文转载自界面新闻,作者:郑萃颖、柯晓斌。

8月,长租公寓领域接连“爆雷”。

与借贷风险挂钩、抬高房价、甲醛隐患,长租公寓一次次被推上风口浪尖。这个为租房者供给房源,相比传统租房市场,提供了升级消费的行业,究竟怎么了?

三次爆雷

北漂8年的季尧目前是新媒体创业公司的合伙人,前不久刚刚得知,自己和朋友去年以6300租下的两居室,今年续签将涨价到7500元,房租将近占到二人收入的三分之一。中介公司我爱我家的员工告诉她,是房东抬高了收益预期,她找房东求证,房东却告诉她自己并没有涨价。

季尧发现周围的房子市场价位也都涨了。目前这个位于三元桥的两居室,是她和闺蜜工作地点的中心点,装修不错,靠近英语学习班和健身房,距离购物中心不远,她决定默默承受上涨的1200元,但不免觉得糟心,“为什么要被割韭菜。”

季尧并非个案,北京房租同比上涨超过两成,8月公众对于房租暴涨的不满情绪引发了持续的舆论热议。而前我爱我家副总裁胡景晖的一番言论,把房租上涨矛头指向长租公寓,称自如、蛋壳等长租公寓运营商,高出市场20%至40%价格争抢房源,推高了北京房租。

不仅房租贵,看似装修齐全拎包入住的长租公寓又爆出了“甲醛超标”的安全危机。

8月下旬,有自如租客在网上发文称因为甲醛超标,白细胞数量减少。在上海住了近两年自如公寓的陆奇看到这则新闻,立刻联想到了自己的境况。去年底,陆奇和朋友搬进了一套经过自如装修、首次出租的两居室,朋友觉得所住次卧有甲醛味,买了许多炭包。陆奇的第二任室友则觉得次卧的柜子味道刺鼻,反应问题后,自如的员工前来把柜子搬走。最近,他们请来专业人员来测屋内的甲醛,发现这套入住9个月的房子甲醛仍然超标。“刚入住时的甲醛含量不敢想象。”他对界面新闻说。

自如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长租公寓品牌,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市场占有率第一。它的模式是,拿到各处分散的房源,统一装修再出租,装修期的长短和装修成本都会影响这种模式的回报周期。一位把上海的一套房委托给自如的房东告诉界面新闻,自如18天就完成了装修改造。“高周转的模式。二十多天就住进了租客。甲醛肯定超标。”他说到。

8月31日凌晨,自如官方微博发布公告称,从9月1日起下架全国九城全部首次出租房源,待CMA认证机构检验合格后再行上架。但是,自如并未提及过去已入住甲醛超标房屋租户的赔偿问题。

除了房租暴涨、甲醛超标,背后的金融风险是贴在长租公寓头上的第三宗罪。

鼎家是舆论风波中应声倒下的首家长租公寓公司。

毕业来杭州十几年,曾毅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有两套房子的中产。其中一套一居室学区房买自鼎家,精心装修十几万元,2016年又委托给鼎家出租,签了两年合约。今年4月再次续签。

这套价值一百多万的学区房是曾毅生活在杭城的一份保险,即可作为投资与保值,又是为孩子读书所用,几十年后还可作为夫妻俩的老年公寓,出租则还有每月三千多的收益用以还付房贷。然而这份看似稳妥的资产也遭遇了风险。

今年5月开始,曾毅的租房款总是延期到达账户。8月,鼎家宣布破产,曾毅的租户刚刚支付了鼎家三个月的房租和一笔押金,租户拿不回押金,曾毅也拿不到未来三个月的房租。曾毅与房客重新签订一份双方直租合同,各自承担一部分损失。

曾毅不是受损最严重的,在受鼎家事件影响的数个几百人的微信群里,人们每天讨论着找律师上法院,去鼎家公司“围剿”工作人员。

鼎家创始人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解释自己爆雷的原因:业务长期亏损,管理漏洞导致内部贪腐,6月裁剪人员,被开除员工争夺客户,传播鼎家老板跑路的消息,公司发生挤兑,随后资金链断裂。事情变得不可挽回。

在P2P爆雷余波未尽的杭州,人们质疑,鼎家与爱上街等借贷平台合作,获得全年租金,而租户分期付款,积累的资金池被违规使用导致破产。人们不禁开始疑虑,金融杠杆+长租公寓的运营模式,究竟玩的是什么高风险游戏?

难赚钱的长租与想赚钱的资本

“长租公寓”最早是新加坡房地产集团带入中国的舶来品。

1998年,圣捷服务公寓分别在上海、天津开业,标志着高端服务公寓品牌雅诗阁进入中国。2000年以后,奥克伍德、莎玛、辉盛阁公寓品牌纷纷入驻中国,也带动国内企业进入长租公寓领域,比如上海的优帕克和广州的私享家。

这些服务品质向星级酒店看齐的长租公寓,住着大城市的金领、外商,并逐渐被中国中高阶层接受为时尚生活方式。到2017年,雅诗阁中国租客的的占比从十多年前的1%增长到45%以上。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加速,大城市房价上涨,租房需求增加。2013年末,全国流动人口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和公租房的比例为0.3%,租住私房比例为67.3%,在现居地购房比例为8.6%。

随着国内住宅市场面临瓶颈以及政策引导,万科、龙湖等房地产公司也涉入长租公寓。进入这一领域的,还有自带找房优势的房产中介链家、我爱我家(分别推出自如寓和相寓),以及具备酒店管理服务经验的酒店集团,比如华住旗下的城家,铂涛旗下的窝趣。此外还有第三方资本推动成长起来的创业企业,例如YOU+、蘑菇公寓、魔方公寓等,互联网资本介入,试图发掘长租公寓社区场景的想象空间。

2015年左右,中国长租公寓企业进入品牌化时期。中国饭店协会公寓委员会统计,当年国内拥有规模公寓企业超过500家,公寓间数超过100万间。

“2014年雷军投资1亿给YOU+公寓,带动了一波资本对长租公寓的热情。”负责长租公寓领域某个北京头部企业项目的投资人潘玉告诉界面新闻,“而且近年因政策鼓励租房市场,长租公寓进入了各家银行借贷以及投资机构的优先名单。”

与此同时,长租公寓行业的主流模式从最初集中式拿房(买下整栋楼,重资产,高消费群体),向分散式拿房的轻资产、二房东模式转变。“现在的长租公寓在做市场下沉,房租三四千元左右,面向城市白领。这几年长租公寓企业到居民小区收分散的房源,动作特别大。”中原地产分析师卢文曦对界面新闻表示。2017年开始,国家政策鼓励“租购并举”。“资本开闸,政策引导,大家就觉得长租公寓领域有利可图。”卢文曦说到。

在中国中部城市从事酒店、地产业研究的赵润森认为,资本进入长租公寓,还与经济大环境相关。“通货膨胀的风险下,国内目前股市不能投, 理财产品监管加强、投资回报率降低,又遇到史上最严格的外汇管制,老百姓需要对冲的方式,除了交易量有限的黄金,就是地产。人们通过贷款买房、囤房,财务压力加大,就会强迫拉动租赁市场。”赵润森总结道。

与此同时,成为长租公寓新主流的自如、蛋壳、魔方等创业公司,进入了借助资本扩张市场的阶段。今年初,自如获得了腾讯参与领投的40亿元A轮融资,蛋壳公寓随后完成1亿美元B轮融资,后者据统计已经在过去三年众筹十余次,通过ABS募资超过2亿元。

然而,不同于雅诗阁这样自持房产的长租公寓可以借助地产本身增值,二房东式的长租公寓回报率本身非常有限。

潘玉获得的数据是,国内头部长租公寓品牌在大城市的入住率达到95%以上,利润率则仅有约5个点。另一家不愿透露身份的头部长租公寓企业的高层告诉界面新闻,一间房如果租客每月支付3000元,其中长租公寓拿房成本占其中的70%,装修成本15%,运营成本10%,税务5%,算下来没有盈利,反而房量规模小的企业亏损少,容易回本。

“确实有规模化不经济的可能。”潘玉认为,“规模扩大,管理难度上升,而在拓宽拿房渠道时,有些渠道势必有代理成本,推高拿房的房价。但核心在于长租公寓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能力。”她认为,对于善于管理的企业,规模大,边际成本能够减少,包括集中采购的成本下降。

2015年,在内地跑了多年室内设计的张杰柏与朋友合计,将其空出来的旧楼租下来改造装修,做成长租公寓。这栋楼的公寓楼层大概2200平方,100间20平米左右户型的房子,坐落在上海的吴中路,靠近地铁最后一站,旁边就是机场、商城和公园。他甚至诞生了一个创业规划,将这间长租公寓的模式在上海进行复制,产生一定的现金流水后进行融资,扩展到5间长租公寓后,挂出自己的品牌,随后向二三线城市发展。

张杰柏计算了成本与营收,预计吴中路的长租公寓楼,需要三年保本,五年回款。但是今年上海进行城市改造,要求对楼外观进行8个月的装修整理,将影响到租客的生活,也影响到公寓营收。随着上海消防法规变得严格,成本、地段、所需资金都合适的物业越来越难找到。

就在今年有买家找到张杰柏,要以不错的价格买下吴中路的长租公寓,在外观改造期进行内部装修改造,将其升级成45到65平米户型的高端长租公寓。张杰柏决定暂时放弃之前的创业计划。吴中路的长租公寓被一家市场占有率较大的长租公寓品牌获得。

“如果不嫁接复杂的交易结构,长租公寓的回报周期很长。”一位在上海做酒店投资、金融创业的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说。

“长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企业自己有房子,做长租则每月有现金流入,就是企业赚的钱。多数长租企业是二房东,赚取差价,但盈利空间狭窄,拿房价格低则容易丢失房源,出租房源价格抬高容易租不出去。不玩点资本游戏,这个活没法干。”卢文曦直白地说。

酒店产权网联合创始人冯少辉仔细分析了这场资本游戏的由来:“长租公寓所支付的物业租金和酒店大致一样,而售价常低于酒店三四成,利润自然不如酒店,但长租公寓的特性是,有稳定的、长期的租金收入,这就导致会获得很好的担保或者资金方的安全评级。由此,通过长租公寓的基础资产,来博得资金机构的融资、投资,长租公寓可以获得最大化的资金支持。”

“说白了,一些长租公寓其实就是专门为金融机构定制的投资产品。”冯少辉说到,“另一方面,达到一定规模的长租公寓能够垄断市场,从而操纵并逐步抬高售价,获取利益。也就是说,社会资金悬赏了一个最敢于冒险的人或者行业炒市场。”

资本该为长租公寓的危机负责吗?

长租公寓在筹资扩张,以及收客模式两个方面,都在今年集中爆发出危机。

其中筹资扩张的模式,被认为是长租公寓抬高市场租房价格的原因,也被指认为资本的原罪。其背后逻辑是,长租公寓通过融资、风投、ABS、REITs等形式筹集到发展资金,扩大市场占有率,试图达到垄断,随后抬高租金价格,获得回报。急切的获利需求带来的今年暑期的高租金,以及自如暗藏甲醛超标危险的高周转。

“长租公寓如果没有资本推动,中间的获利空间是相当微小的,根本承受不了多久就要倒掉的。并且今年进入激烈的市场竞争阶段。”卢文曦称,“长租公寓的第一步是占领市场,不考虑是否盈利,要知道企业的第一第二轮融资,都需要看企业市占率是多少,没有市占率,怎么和资本讲故事。同时与竞争对手抢市场,抬高拿房价格,争取房源。”

前我爱我家副总裁、现中国房地产经纪同业联盟主席胡景晖,是首先站出来将房租上涨矛头指向长租公寓的人。他对界面新闻表示,“这些住宅租赁运营商近期的不合理抬价,至少占到房租上涨因素的三分之一。”但站在长租公寓的一方不那么认为。

北京是今夏租房者对租金抱怨声最多的城市。我爱我家一位不愿在敏感时期表明身份的中层告诉界面新闻,一线员工不会无限制抬高收房的价格,“如果抬价太多,出租价格上涨,房子租不出去,会扣减员工的KPI。况且在与房东的免租期内,越早出租房源越能获得收益。“他认为今年北京的房租上涨,集中于部分热门区域,到了9月,房租则会季节性回落,降到涨价前的水平。

上述长租公寓投资人潘玉认为,一线人员抬高收房价格的行为确实存在,但长租市场的机构化比例,远没有达到能撬动整个市场价格的地步。“北京大约700多万套存量房,其中300至400万间可出租,而集中式公寓有10至20万间,机构化率小于10%。“该投资人说到。

贝壳研究院(隶属于链家)院长杨现领在此前《财经》采访中表达其观点,他认为除了七八月毕业、换工作的旺季带来季节性上涨,租金上涨与供给缺口相关,北京和深圳的人均住房间数为0.34和0.3,住房缺口超过成都、杭州、上海等其他城市。另外由于去年以来北京大兴火灾之后的拆除违建、清理地下室,部分租赁需求由五环外转移到城中。

我爱我家上述中层告诉界面新闻,北京的大量空置房源也是租房市场供需紧张的原因。“很多研究机构包括政府都在估算空置房源的数量,有的拿水表、电表、夜晚的灭灯率来估算,我们按照我爱我家体系中,过去几年以毛坯房出售的二手房占比来算,北京空置房源大约有80万套。”他表示,我爱我家正在要求员工尽量挖掘出这些空置房源,并提议政府尝试设立空置税,或是对出租房子的业主减免房产税。

在今夏出现的长租公寓爆仓危机,则是来自近年来长租公寓开始尝试的新型收客模式上,即与第三方机构合作,让租户以借贷方式实现分期付款,使得缺少存款的年轻白领可以月付租房,扩大市场人群,同时长租公寓企业从机构一次性获得整年租金,形成资金沉淀。

“目前对于这些资金池的监管比较模糊,大量中介机构把资金池用作扩张房源的资金,或者挪作他用,导致爆仓风险。”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界面新闻指出。

“分期付款本来是一种个人信用体系逐步完善下,新出现的消费方式,但对于长租企业获得的这部分资金沉淀,目前存在监管漏洞。同时考验长租公寓企业的运营能力。”上市长租公寓投资人称。

胡景晖认为,国内住建部和各地住建委、一行三会等应当建立联合工作机制,严格监督进入长租公寓的资本。

长租市场还会好吗?

潘玉认为,长租公寓行业需要越来越精细化的运营。例如爆仓的杭州鼎家,其董事长魏永锋在界面新闻采访中提到,由于管理漏洞,销售人员挪用房租、赚取差价,给公司造成了200多万损失,加速了资金链断裂。

潘玉表示,虽然有很大部分是线下业务,包括业务人员收房、带人看房、提供日常服务,但新型长租公寓品牌正在给租房带来标准化的服务,并以互联网的方式给行业带来信息透明度,在网上收客方面体现出互联网的马太效应,“我们认为,这些新公司对传统的长租行业来说,会形成降维打击。”

杨现领在此前媒体访谈中提到,目前的舆论形势有可能导致整个长租公寓行业资金使用成本提升。“未来无论是发债还是授信都会趋严。如果银行不愿意贷款甚至停止贷款,行业向市场的供给就会受到硬限制。”他在采访中表示,“长租公寓公司肯定是租房市场的先进生产力,如果长租公寓行业发展不起来,市场又回复到若干年前C2C加黑二房东主导的状态,那对租房人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他直言称,中国房改以来建立了一套为购房设计的制度体系,但租房市场制度设计还是空白,导致了今夏矛盾积累一次性爆发。而此时也正是解决问题的好时机。

上述不愿透露身份的长租公寓企业高层对界面新闻形容,如果说此前是长租公寓行业的清晨,“什么都看不清楚”,现在则是早晨。虽然仍是行业的早期,但太阳升起,租房市场的需求变得强烈。

虽然国内长租公寓品牌已经在尝试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式,包括ABS(用应收房租款向机构放债)和REITs(以租金+资产为底层标的,向公众募款的基金形式),但这都处于尝试的阶段,不断与本身的业务模式磨合。REITs把资产打包,通过基金方式收回投资,风险较小,在国内陆续开始尝试。

2017年7月,证监会、住建部等九部委在《关于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中指出,“加大对住房租赁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公司信用类债券及资产支持证券,专门用于发展住房租赁业务。鼓励地方政府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并推动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2018年4月,中国证监会、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住房租赁资产证券化相关工作的通知》,推进住房租赁资产证券化。

赵润森认为,在今年的长租涨价问题中,市场受到地产业的波及。“国内房地产市场是重货币的。而近期房地产业融资渠道受限,造成房地产商资金紧张,融资成本增加,必然要求快速的回报。长租是次地产行业,地产业的刺激会波及到长租。”

赵润森说,“而受到影响的大城市年轻人,承受着租金上涨,月收入涨幅有限,只能减少其他生活消费,对前途感到渺茫。”

今夏对长租市场的讨伐,何尝不是一场“消费降级”体验下的舆论反弹。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虎Cares

这么大的太阳,每天上班还要生一堆闷气

谁不需要一个「职场保命利器」

怼天怼地怼到戏精昏过去

穿上这件「职场内心戏系列T恤」

老板想批评你都得三思而后行

9,投资赚不了钱?因为你有这20种“财富心理学谬误”_

编者按:为什么一位当了一辈子秘书的女士最后能捐出700万美元的财产?为什么一位受过顶级教育的金融高管却宣告破产?因为管理财富的关键未必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怎么行动。投资不是研究金融,而是一种行为。而行动这个东西很难传授,行为是天生的,因人而异,难以衡量,会随时间而改变。坏的投资决策导致坏的行为。前The Motley Fool 屿《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Collaborative Fund合伙人Morgan Housel总结了20种大家在对待财富时会出现的20种缺点、偏见,以及坏行为的原因。如果你能避免这些财富心理学谬误的话,投资收益一定会大为改善。

我来告诉你2位投资者的故事,两人并不相识,但是他们走过的道路却发生了有趣的交集。

Grace Groner 12岁就成了孤儿。她一直都没有结婚。从来没有过孩子。她也从未开过车。大部分时间内她都是独自一人住在一间单居室的屋内,她一辈子就干过一种工作:秘书。据大家所说,她是一位可爱的女士。但她过的是一种简朴而平静的生活。这使得她在2010年以百岁的年纪逝世后捐献出来的700万美元更加令人困惑。认得她的人问:Grace去哪儿弄那么多的钱呢?

其实这里并没有秘密。她没财产可继承。Grace只是从微薄的薪水里省出了一点钱投入到股市,然后撒手不管享受了80年的复利。

Grace过世几周之后,一则不相关的投资故事又成为了焦点。

美林证券拉美分部前副主席Richard Fuscone宣布个人破产以避免丧失自己的2个家的抵押品赎回权,其中一个家的面积接近20000平方英尺,每月的房贷达66000美元。Fuscone是Grace Groner的反面。在哈佛和芝加哥大学接受教育的他后来在投资界太成功了,以至于40岁左右他就宣布退休以“追求个人兴趣和慈善公益事业”。但是高额借贷与流动性投资毁了他。Grace Groner将真正的财富捐赠给慈善的同一年,Richard站在一份破产判决面前宣布:“我已经被金融危机压垮……唯一的流动性来源是我妻子能够卖掉的任何私人家具。”

这些故事的目的不是告诉你要像Grace一样,避免成为Richard。其真正目的是想指出在其他领域发生这样的故事是不可能的。

要不你想想看,还有哪个领域一个没有受到过教育、没有相关经验、没有资源、没有关系的人的表现还能大大超过一个受到过最好教育、经验最丰富、拥有最好资源和最好的关系的人?永远都不会有Grace Groner做心脏病手术要好过一位接受过哈佛医学院培训的心脏病专家这样的故事发生。或者开发出比苹果工程师的还要快的芯片。这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在投资这个领域就会发生这样的故事。

这是因为投资不是研究金融。而是研究人们如何对待财富。而行为是很难传授的,哪怕是真正聪明的人也很难领会。你没法将行为概括成公式去记忆或者电子表格模式去追随。行为是天生的,因人而异,难以衡量,会随时间而改变,人很容易受否认其存在的影响,尤其是在描述自己时。

Grace和Richard证明了管理财富未必就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如何行为。但是金融通常不是这么教你或者讨论的。金融业讨论做什么讨论得太多了,但是关于当你想做的时候脑子里怎么想的讨论就很不够。

本文描述了我经常看到的大家在对待财富时会出现的20种缺点、偏见,以及坏行为的原因。

1、成功是挣得的,失败是应得的之谬误:低估运气和风险所扮演角色的倾向,未能认识到运气和风险是同一个硬币的不同面。

我喜欢问人一个问题,“关于投资我们不懂的东西你想了解些什么?”

这不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问这个的人太少了。但这会迫使你问到的任何人去思考什么是他们本能上认为是真的但并不会费太多时间去回答因为它很琐细。

几年前我想经济学家Robert Shiller提出了这个问题。他回答说:“运气在成功结果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喜欢这个回答,因为没人会认为在财务成功中运气没有扮演一丝的角色。但既然运气很难量化,而且指出大家的成功靠运气是很无礼的,所以默认的态度往往是不把运气当做一个因素。如果我说“假设全世界有10亿名投资者。你是否会认为其中有100人成为亿万富翁纯属机缘巧合运气所致?”你会回答,“当然。”但然后如果我再让你列举出这些投资者,你可能就会退缩了。这就是问题所在。

失败也是一样。失败的企业是因为不够努力吗?坏的投资是因为考虑得不够彻底吗?任性的职业生涯是懒惰的产物乎?

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的。当然。但多大程度?很难知道。当很难知道时我们默认就会走极端,把失败看作主要是错误使然。这本身就是错误的。

人的生活是其自身经历以及遇见过的人的折射,这其中有很多都是靠运气、以外和机遇推动的。大胆与鲁莽的区别没你想象那么大,如果不相信运气的话你就无法相信风险,因为它们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这些都是很简单的道理,有时候其对结果的影响要比光靠努力还要大。

儿子出生后我给他写了一封信:

有的人出生在鼓励教育的家庭;有的则出生在反对的家庭。有的人出生在经济富裕鼓励创业的国家;有的不幸出生在被战争和贫穷困扰的地方。我希望你能成功,我希望你能赢得成功。但是要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成功都是因为努力工作,也不是所有的贫穷是懒惰所致。在判断人,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一点。

2、成本规避综合征:未能识别某种情况的真正成本,太过强调财务成本而忽视了赢得回报必须付出的情感代价。

比方说你想要一辆新车。其售价是30000美元。你有几个选择:1)付30000美元。2)用不到30000美元买一辆二手的。3)偷一辆。

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避免选第三种,因为偷车的后果要比好处严重。这很明显。

但假设你想在未来50年挣得10%的年化收益率。这种回报是免费得来的吗?当然不是。为什么这个世界要免费给你一个这么好的东西?比如汽车,你得付出一些代价。

这种情况下这个代价就是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就像汽车一样,你有一些选项:你可以买下来,接受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你可以找不确定性不那么大但是回报也低一点的资产,也就是相当于一辆二手车。或者你还可以尝试相当于侠盗猎车手的行为:拿到回报同时避免随着而来的波动性。

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就会选择第三种。就像偷车贼一样——尽管这是善意的、不违法的——他们想出了些花招和策略来拿到回报又避免付出代价。交易。轮动。对冲。套利。杠杆。

但财神可不是很青睐那些既想要回报又不想付出的人。一些偷车贼能够侥幸成功。但更多的人会被当场逮住。金钱也是一样。

这在汽车身上体现得很明显,但这投资上就没那么明显了,因为投资的真正成本,很少是财务费用这样容易看见和衡量的东西,而是情感代价和市场要求的现货价这样相当有效率的东西。1995到2016年间Monster Beverage的股价涨了211000%。但在此期间其股价曾经先后5次下挫超过1半。这需要付出巨大的心理代价。巴菲特赚了900亿美元。但这是靠70年如一日每天阅读SEC行情走势12小时而取得的,其代价往往是疏忽了他的家庭。这也是一项隐性成本。

每一笔金钱回报都要付出你所能看到和计算的财务费用以外的代价。接受这一点至关重要。Scott Adams曾经写过:“我听到过的最好建议之一大概是这样的:如果你想取得成功,请先想清楚代价,然后付出代价。这听起来似乎很明显不足道,但如果展开想想的话,就会明白它的威力巨大。”非常精彩的财富建议。

3、车里的有钱人悖论

如果你看到有人开一辆好车,你很少会这么想,“哇,这个家伙开的那辆车很酷。”相反你会想,“哇,如果我有这辆车大家一定会认为我很酷。”不管这是不是下意识的,这就是大家的想法。

财富的悖论是人们往往想向别人发出自己应该被喜欢或景仰的信号。但现实中那些别人会忽视对你的敬仰,这不是因为他们不认为财富是令人钦佩的,而是因为他们主要想利用你的财富作为自己想要被人喜欢和敬仰的标杆罢了。

这个东西并不微妙。在每一种收入和财富水平的人群中都很普遍。把停机坪上的私人飞机出租10分钟给人进去拍个自拍放到Instagram上面的生意正变得越来越火。拍这些自拍的人以为自己一定会受宠而没有意识到除了提供一辆供拍摄的飞机外自己大概不会在意实际拥有这架飞机的是谁。(编者注:既然你都不在意东西的主人了,别人又怎么会在意呢?)

当然,这里想说的不是要放弃对财富的追求。或者甚至对豪车的追求——这两个我都喜欢。而是要认识到大家通常都渴望受人尊重,而谦逊、仁慈、睿智以及有同理心往往比能快的车赢得更多的尊重。(编者注:内在的胜过外在的)

4、一种会令预测你的未来愿望和行动变得困难的因时制宜的倾向,导致无法获得来自于当前决定的长期复利回报。

每位5岁的男孩都想长大的时候能开一辆拖拉机。然后你长大了意识到开拖拉机也许不是最好的职业。于是作为一个青少年你梦想能成为一名律师。然后你意识到律师工作太辛苦很少有机会跟家人在一起。于是接着你想成为家庭主妇/家庭煮夫。然后到了70岁你意识到自己应该多存点钱好退休。

世事多变。当你对未来想要什么的看法如此易变时是很难做出长期决定的。

这就又回到了复利的第一原则:不到必要的时候,别去打断它。可是当你的人生华改变时怎么才不会打断一项理财计划——职业、投资、开支、预算或者随便呢?很难的。大家喜欢Grace Groner和巴菲特变得如此成功的原因部分在于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做着同一件事,让复利疯涨。但我们很多人一生当中改变太大了以至于并不像几十年都做同一件事。或者任何接近的事。所以我们就不要讨论80年的时间周期了,我们的财富可能会经历4个不同的20年周期。这种情况下复利的表现就没有那么出色。

这个并没有解决方案。但我学到的一件事情也许有帮助,那就是回归平衡,给错误留出空间。当你如此容易受到变化影响时,在一个目标、一条路径、一种结果上面吊死是没有后悔药可吃的。

5、锚定自己的历史偏见:你的个人经历构成的也许只是这个世界发生的0.00000001%,但也许却占到了你对世界运作方式的看法的80%。

如果你是在1970年出生那么当你到了青少年及20多岁——正值学习有关如何投资以及经济机制的基础知识容易受到影响的青葱岁月之时,股市扣除通胀之后就已经涨了10倍。如果你出生在1950年,那同样的市场到了你20几岁时还是一样的:

这个观点有很多解读方式。在密歇根州Flint长大的人对于制造业工作的重要性的看法会跟在华盛顿特区长大的人看法有很大的不同。在大萧条或者1940年劫后的欧洲期间成年的人,他们的信念、目标以及看重的东西一定是阅读本文的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所无法看透的。

大萧条吓坏了一代人,大萧条影响到了这帮人的余生。至少是大多数人。1959年约翰·肯尼迪被记者问到对大萧条的记忆,他回答道:

我对大萧条没有第一手的知识。我的家庭拥有全世界最多的财富,而且这些财富还越来越值钱。我们有了更大的房子,更多的佣人,我们旅游更多了。我看到的跟大萧条有直接关联的唯一一件事情是我父亲多雇了一些园丁,这仅仅是为了给他们一份工作好让他们有口饭吃。真的,在我到哈佛读到相关资料之前我对大萧条都一无所知。

既然再多的研究或者开放的心态都无法真正重现恐惧和不确定性的威力,大家在生活中就会以完全不同的观点去看待经济的运作方式,看待它能做什么,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去保护别人,以及哪些应该重视哪些不应该重视。

问题是对于世界是如何运转的这个问题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明确的解释,这样才能保持他们的理智。如果你早上醒来就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的话是很难乐观的,因为大家喜欢可预测的感觉以及明确额度叙述。所以他们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去建立他们所认为的世界应该的运作方式的模型——尤其是对于运气、风险、努力和价值这样的东西的模型。

这是有问题的。当每个人都体验过世界的一点东西但却利用那些经历去解释预计会发生的一切时,很多人最终就会变得失望、困惑,或者对他人的决定感到目瞪口呆。

一群经济学家曾经分析过一个世纪以来人们的投资习惯并得出结论:“当前的(投资)理念取决于过去的领悟。”

在跟别人争辩投资观点的时候,或者当你对他们存钱或者乱花钱,在特定情况下恐惧或者贪婪感到困惑时,或者任何时候无法理解为什么别人会这么对待财富的时候,记住这句话。事情会变得更有意义。

6、历史学家是先知的谬误:没看到历史是研究意外和变化的,却用它来作为未来指南的讽刺性。在一个创新和改变是发展之命脉的领域过于信赖拿过去的数据作为未来情况的信号。

地质学家可以看着10一年的历史数据然后建立起地球如何行为的模型。气象学家也可以。还有医生也是——2018年肾脏的机制跟1018年的还是一模一样的。

过去为未来指明了具体方向的想法挺诱人的。它倡导的是未来之路由数据铺就这样一种想法。历史学家——或者分析过去作为指明未来的一种手段的任何人——是很多领域当中最重要的人士之一。

但我不认为金融是其中一个领域。至少不像我们想象那样。

经济的基石是事因时而变,因为无形之手痛恨一切无限期地保持太好或太糟的状态。Bill Bonner曾经这么描述市场先生的运作机制:“他穿上了一件‘资本主义在起作用’的T恤,但手里还拿着一把大锤。”很少有东西会很长时间内维持不变,这使得历史学家的作用要比先知小很多。

考虑几件大的事情。

401(K)(退休金账户)已有39年的历史——这已经老得足以竞选总统了。Roth IRA(罗斯个人退休金账户)年份还不够久,还不能喝。所以今天有关美国人如何为退休做好打算的个人理财建议和分析与仅一代人之前还行得通的那个并不能直接可比。世道不一样了。

风投产业25年前几乎还不存在。现在有些基金的规模已经比一代之前的整个行业都要高。Phil Knight曾经写过他创办耐克后那段早期日子的情形:“那时候还没有风投这样的东西。一位有抱负的年轻创业者可以依靠的地方很少,而且仅有的那些还是由厌恶风险毫无想象力的看门人,换句话说,银行家守着。”所以说我们对资助创业者、投资周期、失败率的认知都是没有深厚的历史可以借鉴的东西。世道变了。

或者再看看公开市场。标普500在1976年以前都没有把金融股纳入进去;但现在金融已经占到了该指数的16%。50年前技术股几乎还不存在。今天,它们赢超过了指数的1/5。会计规则也随着时间转移也发生了改变。披露政策、审计、市场流动性等也是。世道变了。

跟金钱有关的任何事情最重要的驱动力是大家讲给自己听的故事以及他们对商品和服务的喜好。这些东西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文化和世代更迭而改变。而且会不断变化。

在金钱方面我们对自己玩的这种心理花招是对那些已经到过那里、做过那些事情的人的过度崇拜。经历过特定事件未必就代表你有资格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实际上很少会这样,因为经历会导致过度自信而不是预言的能力。

这并不意味着在思考财富的时候我们应该无视历史。但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微妙之处:历史挖得越深入,你的概括就应该越普遍。像人与贪婪和恐惧的关系,在压力下如何行事,以及对激励如何响应之类的一般事物,这些往往不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太大改变的。研究一下金钱史对这类东西是有用的。但是特定趋势,特定交易、特定板块,以及特定的因果关系永远都是演进过程的一个展示。

7、在乐观主义是最合理态度的世界里受到悲观主义的诱惑

历史学家Deirdre McCloskey说:“出于我从来都不能理解的理由,大家都喜欢听世界要完蛋了。”

这并不出奇。John Stuart Mill曾经在1840年代写道:“我观察到被一大群人尊崇为圣人的,不是那些在别人绝望时充满希望的人,而是那些在别人充满希望时感到绝望的人。”

这部分是出于自然选择。我们在进化的过程中将威胁看成比机会更紧迫。巴菲特说过,“要想成功,你必须先活下来。”

但对金钱悲观的诱惑程度不一样。假设说准备有一场衰退要到来,有人就会把消息转发给你。假如我们准备要有一场大衰退,报纸会生怕你不知道。如果我们接近下一场大萧条的话你会在电视上看到。但是如果说好日子快要来到,或者市场还有运作空间,或者公司潜力巨大的话,评论员和旁观者之流的共同反应是你要么是推销的,要么就是很滑稽地漠视了风险。

这里有几点要说的。

一是金钱无所不在,所以发生了什么坏事情的话每个人都会受到影响的,尽管影响的方式不一样。这是对的,比方说天气的影响。佛罗里达肆虐的飓风对92%的美国人都没有直接的风险。但一场经济衰退却会影响到每一个人——包括你在内,所以要注意。像股市一样特殊的东西也一样:超过半数的家庭都直接拥有股票。

另一点是悲观主义需要行动——走开!出去!快跑!卖掉!躲起来!乐观主义基本上就是让你按照目前的路线享受旅程就行了。所以其紧迫性没那么高。

第三点是金融业赚了很多钱,所以会吸引无数的骗子、贩子以及扭曲事实者许下空口承诺——尽管有监管。只要赏金足够大,哪怕是诚信守法的金融工作者也会把垃圾产品说成是对自己的客户有好处。已经有足够多的人被金融业糊弄过,以至于即便是对乐观的理性宣传也会被“如果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话,那可能就是这样的。”这样的论调所笼罩。

顺便说一句,大多数对乐观主义的宣传都是理性的。当然不是全部。但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乐观主义。真的乐观主义并不相信一切都会很好。那是自满。乐观主义是一种信念,认为好结果慢慢会青睐你,哪怕在这过程中会遇到挫折。想到大多数人每天早上醒来都想着要把事情做得好点效率高点而不是想要制造麻烦,这就是乐观主义的基础。这并不复杂。当然也不是铁定如此。这只是大多数人最合理的预测。统计学家Hans Rosling换了种说法:“我不是乐观主义者。我是非常严肃的可能主义者。”

8、对于指数式增长因为受到线性的直觉思维倾向的推动而低估了复利的威力。

1950年代IBM制造出了3.5MB的硬盘。到了1960年代已经可以做到好几十MB。到了1970年代,IBM的温彻斯特硬盘驱动器容量已经达到70MB。然后硬盘开始指数性地存储容量变得越来越大而且大小变得越来越小。1990年代早期典型的PC大概是200—500MB的容量。

然后……砰!东西爆炸了。

1999 – 苹果的iMac推出了6GB的硬盘。

2003 – 120GB登陆Power Mac。

2006 – 250GB出现在新的iMac上。

2011 – 有了第一块4TB的硬盘。

2017 – 60TB的硬盘。

一起在看一下。从1950到1990我们一共增加了296MB。从990到今天我们增加了6000万MB。

复利的关键从来都是大。复利一直都很大——无论你研究过多少次——大到你的脑子无法理解的地步。2004年比尔·盖茨指责新的Gmail说为什么会有人需要1个GB的存储。科技作者Steven Levy写道,“尽管他了解先进技术,但是心态却仍然停留在在存储的旧范式上。”(编者注:盖茨认为邮箱搞这么大是个浪费)对于事物的变化速度之快你永远都不会习惯的。

我曾经听过很多人说自己第一次看到一张复利表——或者如果你从20多岁、30多岁时开始存钱到退休时你的钱会多了多少的故事时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但是未必。那可能会令他们感到惊讶,因为结果从直觉上来说似乎是错的。线性思维要比指数性思维直观得多。Michael Batnick曾经解释过这一点。如果我让你心算一下8+8+8+8+8+8+8+8+8的结果,你在几秒钟之内就能算出来(72)。如果我让你计算8x8x8x8x8x8x8x8x8,你的脑子会爆炸(134217728)。

这里的危险是当复利不那么直观时,我们往往忽视了它的潜力而聚焦于通过其他手段去解决问题。这不是因为我们想得太多,而是因为我们很少会停下来思考复利的潜能。

研究巴菲特如何创造财富的书超过了2000本。但没有一本的名字叫做《这个家伙整整3/4世纪都在不断地投资》。但是我们知道这是他绝大部分成功的关键;其实你脑子里很难算清楚他的收获因为这东西不直观。有讨论经济周期、交易策略以及押注哪些板块的书。但是威力最强最重要的书应该叫做《闭上你的鸟嘴然后耐心等待》。这本书就一页,里面是一张长期的经济增长表。物理学家Albert Bartlett一语中的:“人类最大的缺点是我们无法理解指数函数。”

复利的反直觉要为绝大多数的令人失望的交易、糟糕的策略以及成功的投资尝试负责。好的投资未必是要赚到最高的回报,因为最高的回报往往是一次性的,在终结时会磨灭了你的信心。好的投资是赚到相当好的回报让你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坚持下去。这个时候复利就会疯狂起来。

9、在一个需要逆向思考才能取得高于平均结果的领域却迷恋于社会认同。

在奥马哈举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年会吸引了40000人,这些人都认为自己是逆向投资者。大家凌晨4点就起来跟着成千上万的其他人一起排队然后相互告诉对方自己的终身承诺是不要随大流。很少人能看到这里面的讽刺性。

一切值钱的东西都会有高风险。高风险就可能会做错亏钱。损失金钱会让人不理智。而渴望避免做错的最佳做法是让自己处在一堆同意你的人周围。社会认同很强大。别人同意你就像是你是正确的证据而不需要用事实去证明。哪怕是下意识的,大多数人的看法都有漏洞和缺陷。而群体和社会认同帮助填补了那些漏洞,减少了你对自己可能会错的怀疑。

在跟金钱打交道时把大众视为正确性的证据的问题在于机会几乎永远都是跟流行性背道而驰的。真正推动丰厚回报的是估值倍数的增长,而估值倍数增长要依靠一项投资在将来变得越来越流行——而这个东西总是锚定与当前的流行度的。

问题是:大多数逆向投资的尝试只是非理性的犬儒主义的伪装——而犬儒主义是可以流行起来吸引大众的。真正的逆向投资主义是当你的看法令人感到非常地不舒服和蔑视以至于你都要再三想象是不是对的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当然会有那种情况出现。按照定义,大多数人无法成为逆向投资者。从统计上来说,敞开怀抱拥护这一理念你就能成为其中之一了。

10、在一个不受明确规则而受松散不可预测趋势统治的领域却诉诸于学术

Harry Markowitz(哈里?马科维茨)因为建立了告诉你股票债券应该如何组合要取决于你理想的风险等级的公式而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鉴于此,几年前华尔街日报问他是如何投资自己的钱的。他回答道:

如果股市大涨而我没有进去——或者如果股市大跌我没有出来的话,我会将我的饮恨程度可视化。我的意图是让将来的后悔最小化。所以我把债券和股票投资五五开。

有很多东西金融学术在技术上是对的但却无法说清楚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是如何行为的。许多金融学术工作都很有用,也推动了行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其主要目的往往是智力激励以及给其他学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么说我不是责备他们或者看轻他们。而是想告诉大家要认识到其真实面目。

我记得有一项研究表明年轻投资者应该在股市中使用2倍的杠杆,因为,就统计而言,即便你彻底失败了仍有可能随时间转移而获得出色的回报,只要你跌倒了再爬起来继续投资的话。但没人在现实世界里面会这么做。他们会发誓今生再也不会投资了。在电子表格上管用的东西跟在餐桌上管用的东西差了十万八千里了。

这里的脱节在于学院派往往想要非常精确的规则和公式。但现实世界的人只是把那些东西当作辅助来试图弄清楚一个本质上就回避精确的混乱而令人困惑的世界。你没法通过精确和推理解释清楚随机和情绪。

大家还会被学者的头衔和学位所吸引,因为金融不向医疗这样的领域要证书认可。所以一个博士头衔就会鹤立鸡群。这就给学术界在做出论断和为理念辩解制造了强烈的吸引力——“根据这项哈佛的研究……”或者“正如诺贝尔奖得主云云,所以……”当别人引用“来自一家知名机构的西装革履的人在CNBC”上说的话时总会很有分量。一个严酷的现实是金融领域往往最重要的从来都不是赢得诺贝尔奖:而是人性和纠错的空间。

11、金钱的社会效用以财富增长为直接代价;而财富是你看不见的

我过去常把车停到酒店里面。那是在2000年代中期的洛杉矶,那时候钱都跑到房地产去了。我的假设是开法拉利的客户肯定是很有钱的。很多都是。但后来随着我认识了一些人才了解到他们其实没那么成功。至少没有我假设的那么成功。很多人都是成就平平,把大部分的钱都花在了车上面。

如果你看到一位开着20万美元豪车的人,关于此人的财富你唯一了解到的数据点是他们的20万美元比买车前没那么值钱了。或者那辆车是租来的,而这真不能代表财富。

我们往往靠看到的东西去判断财富。我们看不到别人的银行账号或者业务报表。所以我们靠外在表现来猜测财务成功。汽车。住宅。度假。Instagram上的照片。

但这里是美国,我们所珍爱的一个行业就是帮助大家制造假象直到他们把它变成真的。

其实财富是你看不到的东西。财富是没有购买的车。是没有购买的钻石。是推延的翻新,是放弃的衣服以及拒绝升舱头等舱。财富是在银行里面还没有转化为你看到的东西的那些资产。

但那不是我们对财富的看法,因为你没法将看不到的东西放到上下文中进行研究。

歌星蕾哈娜在过度开支之后几乎破产然后把她的理财顾问给告了。那位顾问回答道:“告诉她如果你把钱花在东西上,你最终就会得到东西而不是金钱真的有必要吗?”

你可以笑。但事实是,是的,大家需要有人告诉这一点。尽管大多数人说自己想成为百万富翁,但他们的意思其实是“我想花100万美元,”这完全是成为百万富翁的对立面——百万负翁。对于年轻人来说尤其是这样。

财富的一个关键使用是控制你的时间并且为你提供选项。资产负载表上面的金融资产可以提供这个。但其直接代价是用物质上的东西向大家展示你究竟有多少钱。

12、在复利的第一原则是不到必要时候不去打断的领域却有采取行动的倾向

如果你的水池漏水了,你会拿起扳手去修好它。如果你的胳膊断了,你会给它打上石膏。

如果你的理财计划出问题了,你会打算怎么办?

第一个问题(适用于个人理财、商业理财和投资计划)是你怎么知道它什么时候出问题?

水池坏很明显。但是投资计划出问题的解释却是开放性的。也许这只是暂时失宠呢?也许你只是经历了正常的波动呢?也许你这个季度有一堆的一次性开支但是你得储蓄率还是足够的呢?这很难知道。

在很难区分是出问题还是暂时失宠时,默认的倾向是前者,然后马上采取行动。你开始拨弄扳手看看哪里需要修复。这似乎是件需要做的负责任的事情,因为当你生活里几乎所有其他事情都出问题的时候,正确的行动就是去修复。

有些时候理财计划是需要修正的。哦,有没有呢。但也没有说有不受波动性影响的长期理财计划。偶尔的剧变通常是一项标准计划当中的一部分。

当波动性必然存在且是正常的时候,往往却被当做需要修复的东西来看待,打击采取行动最终却终端了一个好计划的执行。“什么也别做”是金融最具威力的话语。但这既让个人难以接受又让专业人士很难收到钱。所以,我们就瞎搞。瞎搞得太多了。

13、低估了对犯错空间的需要,这不仅是在金融上的,也包括心理上和身体上的

本·格雷厄姆曾经说过,“安全边际的目的是让预测变得没有必要。”

这句话实在是太睿智了。但是对此最常见的回应,哪怕是下意识地,却是,“谢谢你本。但我很擅长预测。”

在几乎所做的一切涉及金钱的事情时大家都低估了对犯错空间的需要。有两样东西导致了这个:一是认为你对未来的看法是对,这主要是受到了来自于承认反面的不舒服感受的驱使。二是因为没有采取让你对未来的看法成真的行动你因此给自己造成了经济伤害。

但是犯错空间却不受重视还被误解。这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避险,是那些不想猫太大风险或者对自己观点不够自信的人才用的。但是使用得当的话情况恰恰相反。犯错空间让你可以忍耐,而忍耐让你可以坚持得足够久,从而让从可能性很低的结果获益的机率降临到你身上。最大的收益出现得很少,要么是因为不经常发生,要么是因为需要时间去积攒复利。所以部分策略犯错空间足够大可以忍受策略其他部分困难的人相对于犯错时被清盘出局插入更多代币的人要更有优势。

犯错空间还有多方面的含义。资产下降30%的时候你还能活下来吗?从表格上来看也许能——也就是说付账单和保持现金流为正还没有问题。但是在心态上呢?很容易低估一次30%的下降对你心智的影响。在机会最大的那一刻你的信心可能会全无了。你或者你的配偶也许决定是时候实施新计划或者走上新的职业生涯了。我知道几位投资者在亏损之后就因为心力交瘁而退出了。身体也被掏空了。电子表格可以对大衰退的历史频率进行建模。但它没法对回到家看着你的孩子然后想到如果你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时的那种感受进行建模。

14、受到玩的金融游戏不同于你的他人行动影响的倾向

1999年思科的股票涨了3倍。为什么?可能不是因为大家认为这家公司值6000亿美元。Burton Malkiel曾经指出过思科按照这个估值的隐含增长率意味着在20年内其市值就会超过整个美国经济。

其股价上扬是因为短期交易员认为它会一直涨。他们是对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是他们玩的游戏——“这只股票交易价是60美元,我认为明天之前它会值到65美元。”

但如果1999年时你是长期投资者的话,60美元是唯一可买的价格。那么你周围看看然后对自己说,“哇,可能别人知道一些我不知道的东西呢。”然后你还是买下来了。你甚至还自以为自己聪明。但然后交易员突然不玩游戏了,你,还有你的游戏都完蛋了。

你没意识到的是变动边际价格的交易员跟你玩的是完全不同的游戏。如果你从玩的游戏跟你不同的人身上去找线索的话,注定是会被愚弄并且最终亏损的,因为不同的游戏有不同的规则和不同的目标。

关于财富很少有事情比这两件重要:一是理解你的投资期,二是不要被玩不同游戏的人的行动和行为说服。

这不仅仅是投资。你如何储蓄,如何开支,你的商业策略是什么,你对金钱如何看待,你什么时候退休,你如何看待风险等这些可能都会受到玩不同游戏的人的行动和行为影响。

个人理财是极其个人化的,其中最困难的部分之一是向别人学习的同时意识到他们的目标和行动可能跟对你自己生活利害相关的东西相去甚远。

15、迷恋于金钱娱乐因为金钱是情绪化的,而情绪会受到争吵、极端观点、闪光灯以及对你福祉的威胁之影响。

如果普通美国人的血压升高了3个点,我的猜测是有些报纸会把它放到第16版,没什么变化,一切照旧。但如果股市跌了3个点,好吧,我们会如何反映都不用猜。这条来自2015年:“奥巴马总统听取了对本周一全球市场震荡情况的汇报。”

为什么看起不太重要的金融新闻会压倒客观上更重要的新闻呢?

因为金融具有其他东西——齿颚矫正、园艺、海洋生物学所没有的娱乐性。金钱有竞争、规则、沮丧,有得失、英雄、恶棍、团队和粉丝等等,这些使得它诱人地更接近于体育赛事。但是金钱还有更令人上瘾的地方,因为财富活动就像体育赛事一样你既是粉丝又是运动员,结果会直接地和在情绪上影响到你。

这是很危险的。

我已经发现了,在做出金钱决策不断提醒自己投资的目的是收益最大化而不是无聊最小化是有帮助的。无聊完全是OK的。无聊是好的。如果你希望把这条框定为策略,提醒自己:机会出在别人不做的地方,而别人往往不碰无聊的东西。

16、对承担风险的乐观主义偏见,或者“俄罗斯轮盘赌在统计上应该有效”综合征:在任何情况下坏处都不可接受时过分迷恋对机遇的偏好

Nassim Taleb说,“你可以是风险爱好者但却完全不能接受毁灭。”

意思是说你必须预先承担风险,但是让你彻底毁灭的风险永远都不值得去冒。玩俄罗斯轮盘赌的时候机率对你有利。但是其潜在的好处永远也抵消不了坏处。

某件事情的概率对你有利——大多数时候房地产价格都会涨,大多数时候每个两周你都会拿到薪水——但是如果一个东西有95%的机率是对的话,则错的机率是5%意味着你几乎肯定会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候遇到不好的一面。而如果不好的代价是破产的话,则剩下那95%的时间所带来的好处也不值得冒险,不管这看起来是多么的有吸引力。

在这里杠杆就是魔鬼。杠杆会把常规风险变成某种可以导致毁灭的东西。其危险在于理性乐观主义大多数时候会掩盖某些时候破产的风险,导致我们系统性地低估了风险。过去10年房地产价格跌了30%。一些公司拖欠自己的债务。这就是资本主义——会发生这种情况。但是那些带杠杆的会毁灭两次:他们不仅破产了,而且在每次机会成熟的时候都被剥夺了重返这场游戏的机会。2009年破产的房主没有机会利用2010年廉价的按揭利率。莱曼兄弟再无机会在2009年投资廉价债券。

我自己的钱是杠铃状的。我那一部分的钱冒险,而另一部分就像受惊的乌龟。这并不矛盾,但是财富心理学会让你以为自相矛盾。我只是想要确保自己能够维持得足够久等待风险给我回报。再次地,要想成功,你先得活下来。

这里的关键点是关于财富很少有东西的价值能跟期权一样。那种只要你想就能跟想跟的人一起做你想做的事情的能力,其ROI是无限的。

17、在一个如果没有跟合适的行为相匹配则技能无关紧要的领域却偏好于技能。

这又把我们撤回到Grace和Richard的例子。投资需求有一个层次论,要想让上一层的有意义首先必须掌握下一层的主题:

投资需求层次论:投资行为—资产分配—费用&交易成本—证券选择—税费

Richard非常擅长金字塔顶部的技能,但是底部的东西没掌握,所以一切都没有意义了。Grace把底部的技能掌握得非常好,所以顶层的那些几乎都没有必要了。

18、否认你对世界运作机制的看法与世界实际运作机制之间的不一致,这主要是受到了希望形成清晰的因果关系叙述而不顾一切与金钱有关的东西内在复杂性的驱动。

有人曾经把特朗普说成是“无法分辨发生的事情与他认为应该发生的之间的区别。”抛开政治不谈,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毛病。

这个要分成3点:

你看到这个世界上很多的信息。

我无法处理完所有的那些信息。所以你有个过滤器。

你只过滤那些跟你认为世界应有的运作方式匹配的信息。

既然每个人都想用清晰的话语解释自己看到的东西以及世界的运作机制,我们认为应该发生的与实际发生的之间的不一致就会被掩盖住了。

举个例子。税收更高应该会拖累经济增长——这是一种常识性说法。但是税率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是很难识别的。所以,如果你坚持税收与增长之间的关系说法的话,你会说这数据里面一定有什么地方出错了。你也许是对的!但如果你碰到别人把数据扔到一边来支持自己的说法——比如认为对冲基金取得优异表现否则没人会投资它的话——你认为这属于偏见。类似的例子还可以列举上千个。每个人都只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东西,哪怕有证据表明不是这样。故事大于统计数据。

要接受一切涉及金钱的东西都是收到不合逻辑的情绪的驱动,其运动件多到任何人都无法掌握的地步,这是记住历史是研究发生那些大家都以为不会发生的事情的一个好的开始。对于财富来说尤其是这样。

19、政治信仰推动金融决策,受到经济是政治行为不端的表亲的影响

我曾经出席过一场会议,会上一位知名的投资者的开场白是“你知道奥巴马总统什么时候谈过坚持控枪和圣经的事情吗?这就是我,伙计们。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他们的鲁莽政策如何影响了经济。”

我不关心你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那样的思考方式不可能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的。

但这却相当常见。看看下面这张表,看看2016年发生了什么。GDP增长率、就业率、股市增长情况,还有利率,这些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只是总统变了:

几年前我发布过一堆不同总统治下的经济表现数字。看到后大家都疯了,因为数据经常跟他们所认为的应该基于的政治理念不吻合。不久之后一位记者问我对一则新闻发表评论,那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民主党主政如何在统计上比共和党会有更加强劲的经济表现。我说你不能做出这种论断因为样本规模太小了。但是他不断地强调这个观点,并且写了一篇文章让读者要么欢呼要么冒汗,取决于他们的理念。

关键不是说政治对经济没有影响。但这话题太敏感的原因是因为数据往往令那帮人大吃一惊,这本身也是意识到政治与经济的关联未必像你想象那样明确的原因之一。

20、3个月泡沫:把最近的过去外推到不久的将来,然后低估了无论你预测不久的将来会发生什么都会影响到你的将来。

9/11之后那个月的新闻头条很有趣。很少有人会接受攻击是一次性的想法;下一场大规模的****袭击肯定就要来临了。一位防卫分析师在2002年说:“另一场灾难性的恐怖袭击不可避免,发生只是时间问题。”另一篇头条则说:“一位高级反恐官员说这是‘什么时候而不是会不会的问题’”。除了预计另一场袭击即将到来以外,这里还要一种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影响到人的信念。《今日秀》曾经向白领工作者推销过一种降落伞让他们放在桌底下以防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从摩天大楼跳下去。

相信刚刚发生过的事情会继续发生在心理学上会不断出现。我们喜欢模式也有短时记忆。那种刚刚发生的事情的重复会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的额外感受是一种衍生物。当你在处理财富方面的东西时这种感受是一种折磨。

每一次金融上的大赚或者巨亏都会紧跟着大众对会有更多的赢或亏的期望。一旦对那些时间的效应会反复出现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痴迷之后,就会跟你的长期目标脱节。例子:2008年的股市跌了40%的预测是还会有另一场连续好几年的大跌。预计刚刚发生过的事情很快就会再次发生是一回事,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一种错误。但是没意识到你的长期投资目标可能仍然不受影响安然无恙,哪怕还会经历一次大跌也如此,则是近期偏差的一个危险的副产品。“市场往往会随着时间而护肤并且再创新高”不是金融危机流行的经验总结;“市场会崩溃而崩溃很恶心”才是,尽管前者实际上发生的机率比后者高得多。

大多数时候,大事件的发生并不会增加其再次发生的机率。而是相反,因为均值回归是金融一条残酷的定律。但是即便当某件事再次发生了,大多数时候都不会——或者不应该按照你想要以为的方式影响你的行动,因为大多数外推都是短期的,而大多数目标都是长期的。一项旨在经受住变化的稳定策略几乎总是要比试图防范刚刚发生的事情再次发生的策略更出色。

——————

如果说这一切有什么最大公约数的话,那就是谦卑、适应性、长投资期以及对一切流行的涉及财富的东西保持质疑。也可以概括为:准备好逆来顺受。

Jiddu Krishnamurti主持灵修讲座多年。随着年纪变大他变得更加坦率。再一次著名的演讲中,他问听众想不想知道他的秘密。

他悄悄地说,“知道吗,我不关心发生了什么事情。”

关于对待财富的心理这也许是最好的诀窍了。

文章TAG:2016房贷计算器贷款利率2016月供计算器2016房贷计算

最近更新